全书除绪论外,共分四章,依据古代潮州历代文献与前人遗存的文学史料,以历史演进为时间线索,以文体演变为空间场景,秉承“知人论世”的学术传统,展开对各朝代代表性作家、作品的审美阐释,梳理了古代潮州文学传承的脉络,力图客观还原古代潮州的文学样貌。书中既有对古代潮州文学起源和文化基因的探索,也有对唐、宋、元、明、清潮州地域文学沿革、嬗变的规律探寻。
汕头市中心医院始建于1922年,院名、院址几经迭变,如今已发展成为粤东地区规模最大、实力雄厚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用责任和担当守护着区域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本地区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广受社会赞誉。
潮州籍著名学者陈平原教授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先后就读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1987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执教至今。陈平原教授在外求学工作多年,但一直关心着潮州的发展变化。
闽南方言是中国方言的活化石,在中国方言的谱系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本书从层级构拟的角度出发,选取厦门方言、漳州方言、漳平方言、泉州方言、澄海方言、潮南(胪岗)方言等六个闽南方言点进行历史比较研究。在严格的语音对应规律基础上,重构原始闽南语,总结闽南语内部的创新演变,并与《切韵》系统作比较,找出处于最早时间层次的对应规律的语素。
韩江是广东省第二大水系,是客家人和潮汕人的母亲河。本书以韩江在广东省境内的河段为对象,以其治理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兼及流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韩江保护等内容,力图阐明流域内自然和人文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历史演变规律,提供韩江流域的纵横剖面。全书共12章,以韩江为主线,空间上以韩江流域为区域范围,时间上兼顾历史与现实。
我国宗法社会以男性为中心,男性祠堂长期一统天下,占据垄断地位。女祠是明代中期以后祠堂文化进入繁荣期应运而生的另类祠堂,包括婆祠、祖姑祠、节孝祠和祖嫲祠等多个次类。潮汕女祠的出现为潮汕传统祠堂文化乃至地方历史文化注入了独特的人文内涵。
本书是作者的学术随笔集,共收录关于潮州方言与潮汕地名的文章43篇。
谢易初(1896—1983),原名谢进乾,广东澄海人,泰国正大集团创始人,爱国侨领、育种专家、园艺家、实业家。生前曾任澄海县人民委员会委员、侨联主席,广东省政协委员、侨联委员,全国侨联委员等职。
本书为“红色广东丛书”之一,是一部讲述汕头革命历史的通俗文化读物。
本书是林伦伦教授以潮汕文化为主题的散文集,共收录作品9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