繙云历史文献库--《民国日报》、《中央日报》、《大公报》、《申报》

☆如有问题请联系图书馆学科服务部。电话:86503247 ,e-mail:o_refslib@stu.edu.cn,或在线咨询
☆校外访问请登录WEBVPN需网络中心开通权限)。

数据库介绍: 

我校购买的可访问资源范围(永久):《大公报》、《民国日报》、《中央日报》
附赠资源:5年的《申报》数据库远程网站访问权限(访问日期自2024年3月29日起)

 

繙云历史文献库是得泓公司研发,是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独家引进的中文类历史档案文献资源,收录了历史研究必备的古籍文献资源和近代报纸相关档案资源。

近代报纸分库收录了近代史上发行量最大、时间最久、新闻价值最高的四大报纸(《申报》、《中央日报》、《大公报》、《民国日报》)。其中《大公报》与《民国日报》是与国家图书馆合作,获取的珍贵国图全部相关馆藏资源,同时进行了全报的数字化加高清DPI图档,提供图文对照阅读,可以直接在线浏览。

报纸

收录年份

语言

影印图片阅读

文字全文检索阅读

剪报对比阅读功能

收录版本情况

民国日报

1916-1949

汉语

37个地方版

大公报

1902-1949

汉语

天津版、上海版、汉口版、香港版、重庆版、桂林版

重庆晚报

中央日报

1928-1949

汉语

×

×

单一版本

 

资源简介:

《大公报》

《大公报》是近代中国重量级大报之一,被誉为中国新闻史上的璀璨明珠。《大公报》于1902年在天津创办,1928年独家发布东北易帜新闻,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除天津版之外,《大公报》还有沪、汉、渝、桂、香港等六个版本。季羡林教授称“《大公报》为近代的可以涵盖中国的20世纪,是一部百科全书的中国现代史”,对于近代史研究和认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大公报》区别于其他报纸的特点如下:

  • 发行时间长:发行时间为1902至1949年,经历了从晚清、北洋政府、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历史时期
  • 国内外影响力深远:国内发行量超过20万份,众多重大新闻的独家发布平台,重量级新闻记者的首发平台。在国际上,1941年凭借在抗战中的出色报导和评论,获得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 授予的当年「最佳新闻事业服务奖」称号,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获此殊荣。
  • “家国天下”的报道视角:相比于其他商业报纸,《大公报》以“敢言”著称,作为民国知识分子的发声平台,始终坚守国家至上的立场,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

《民国日报》

《民国日报》是近代中国有着较大影响的报纸之一,于1916年创刊,与《大公报》一同被誉为“民国四大报刊”之一,是《民国日报》成为中华革命党在国内的主要言论阵地,宣扬国民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1920年5月,《民国日报》成为国民党在上海惟一的宣传机关。相较于其他民国报刊,《民国日报》的特色在于:

1、作为中华革命党机关报,其主编为共产党和国民党高层人员,能折射出两党在“二次革命”前后的政治主张变化,以及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先合作后压迫的曲折历程。

2、除上海版《民国日报》之外,《民国日报》还在全国各地建立众多分社,开办当地版。在上海版《民国日报》停刊后,地方版《民国日报》仍然被当作国民党的省级机关报发行,详实报道地方的新闻、资讯、社会文化等,许多版本在当地的影响力都非常大,比如《广州民国日报》作为当时销量颇大的报纸,1932年仅一天广告投放量就超过100则。

3、《民国日报》在五四运动时期,是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宣传窗口,其《觉悟》副刊成为当时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园地,对五四运动及近代文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央日报》

中央日报于1928年2月创刊于上海,几经迁徙,至1949年迁到台湾为大陆出版时期,共出报达22年。该报为国民党政府在大陆时期(1928-1949)之代表性喉舌,也是兼具官方及权威性之媒体,其后接续在台湾出版之时间;足以堪称为当今全球中文报纸中历史最悠久的新闻媒体。另外,更掌握了社会各阶层不同的脉动,扮演政府和民众沟通的桥梁,纪录了30至40年代中华民国与世界互动的轨迹,更可藉以一窥中国近代史中最重要的二战与内战的各项事件史料,值得关心中国问题的学术、教育与研究机关典藏利用。

《申报》

申报是旧中国在上海出版的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廿三日)英国商人美查创办,1907年归席子佩所有,1912年由史量才接办。抗日战争时期一度为日伪把持。1949年5月27日停刊。《申报》数据库完整收录其全部图文内容,以数字化PDF格式展示原版原貌。该数据库通过全文检索的方式能非常方便地检索出读者所需的内容。

 

 

文献类型: 
电子报纸
数据库语言: 
中文
资源类型: 
已购资源